【第一教育】牛娃录丨还是二等奖,但这位英语牛人早已撕去了我们对专科生的标签

发布人:院办  发布时间:2016-12-16   浏览次数:906

赵玉成第一教育

    12月7日至12月11日,2016“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省市地面赛场前三名和网络赛场共151名选手晋级全国总决赛。在为期一周的赛程中,他们从定题演讲、问题回答,到即兴演说、综合知识竞答,共需经历三轮全方位比拼。



    “关于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奖所引发的对于文学的范畴在被扩大这一现象的讨论”,是王聪北京决赛第二轮即兴演讲抽到的题目,就像鲍勃迪伦这位跨界歌神最后没有站在诺奖领奖台而依然创造了历史一样,来自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大三的王聪名列小组第八,止步全国二等奖、网络赛区特等奖,然而这一切已经使他成为了校园中的名人和励志的传奇。






征战履历:



  • 2016.12 2016“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全国二等奖

  • 2016.12第二十二届中国日报“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上海总决赛二等奖

  • 2016.5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导游服务(英语)比赛个人二等奖

  • 2015.12第六届“外研社杯”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全国一等奖

  • 2015.11 上海市第四届“21世纪报杯”高职高专英语读报大赛一等奖

  • 2015.11 全国第六届高职高专英语写作比赛上海赛区特等奖

  • 2015.6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教社”杯英语口语大赛全国特等奖

  • 2015.4 上海市“星光计划”职业技能大赛英语口语一等奖



所有的努力,源自一个勇敢的开始






    对于刚过去的比赛,王聪除了一些遗憾,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期待。


    回想今年比赛征程,他需要比其他对手付出更多的努力。比赛分为“网络赛场”和“地面赛场”,”地面赛场“由各参赛学校作为初赛赛点,由本校外语院(系)或大学外语教学部负责组织实施。而各名校由于历年参赛人数众多,已经形成了报名、训练、参赛、经费后勤支持等一整套良性循环。


    “因为网络赛区有一个环节是投票,我们学院的老师和同学都特别给力,很多人帮我转发支持,他们的投票也是我能够突围的一部分。”王聪所在的是民办高职院校,没有初赛赛点,所以他从网络赛场跻身上海市六强,一路杀入北京决赛。而在北京决赛中,不少外地选手都还没听说过工商外国语这样一所学校。


    差不多在一年之前,2015年12月,王聪还在北京参加“外研社杯”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并顺利拿下全国一等奖。比赛之余他也来到了千人礼堂,观摩了“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第四阶段的决赛。王聪回忆:“在惊叹于每一位选手出色的表现同时,我和身旁的指导老师说,我明年也争取来试试。一个目标就在那一刻萌芽了。”


    和全国优秀的选手同场竞技,一直是他心中一个梦想。在王聪看来,“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就像是所有英语学习者所向往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全国规模最高、也是最具有挑战性的舞台,每年都会吸引全国各大高校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们来同场竞技。


    王聪自称有着很强的演讲比赛情结,从小学英语开始,他就会找来历届比赛的视频来欣赏、学习,从最初的全程膜拜,到慢慢开始学习历届选手们语言内容、神态仪表等,再到后来不断努力,向“大神”们靠近,直到觉得这样的比赛也不再是什么自己无法企及的高度。“在参加了上海、全国高职高专的英语口语大赛之后,我的目标也瞄准了这个舞台。”


只有撕掉身上的标签,才能无限地去挖掘潜力


      在此次出发北京前几天,王聪还参加了另一项“21世纪杯”上海赛区的英语演讲比赛,他依然与来自复旦、交大、上外、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们比拼,最终一名之差与一等奖失之交臂。其实早在大一的时,王聪也参加了同样的比赛,也同样取得了二等奖。


      两年时间,同一场比赛,但王聪的心态是完全不一样的:“还记得两年前满心欣喜雀跃,而现在则有点小失落。两年前会因为自己作为专科生取得二等奖而心满意足,两年后虽然没能更近一步,但是我能感受到我早已把自己是一名专科生这个标签撕去了,或许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王聪的成长过程,就是打破一个个限制,撕去一个个标签的过程。



   初中毕业时,十几岁的王聪必须要做出一个可能会彻底改变人生轨迹的决定:是否读中专。而这样的选择,在他中专毕业时,又再一次发生:选择大专院校。较于三年前,王聪说当时他已经能够很坦然地面对这一现状:“学校不是决定我未来走向的最大因素,一切都取决我自己的努力。”


       中专生活的前两周,王聪自称经历了很多“失落和不甘”,但是在老师们的鼓励下,他逐渐意识到,相较于学校这样的大环境,更重要的是个人的努力,而且随着上海教育“立交桥”的建设,未来中专高职的学生一样有机会得到深造的机会,这是他对自己未来的信心来源。


       王聪发现,在各类学校的专业中,英语是差异最小的,“因为学习英语的材料,现在都很方便的能够获取。”




   有信念,有自信才有坚持的动力。中专时每学期一开始,英语口语角都会门庭若市,但慢慢地坚持的人越来越少,从几十个,到十几个,到几个,有时候甚至只有王聪一个人,但他还是每天午饭过后都会冲到英语角锻炼口语。现在回想起来,他依然很感激当时的外教Neil给予的帮助和鼓励。“没有他,我现在都还可能只是唯唯诺诺不敢开口,渴望舞台却又不敢征服。”王聪在很多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参加了一系列的比赛,收获的不仅是一张张证书,更是自信心的积累。




在采访中,王聪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形形色色的标签。在我看来,这些标签就是对他人片面的认识,对自己最大的限制。只有撕掉这些标签,我们才能无限地去挖掘自己的潜力。


      我们终将会毕业,而就在踏足社会的那一刹那,没有人会因为我们身上的标签而给我们量身定制不同的标准,相反,我们必须和那些最顶尖的高校毕业生们去竞争有限的机会和资源。虽然现在是一名专科生,但我一直坚信只要不断努力,我的能力不仅于此,我也有机会去和那些最优秀的同龄人们去竞争。”






在有些曲折的道路上看到了很多人看不到的风景



    在上课之余,王聪不但在学校里担任校园各种大型活动、晚会如英语节闭幕式、院圣诞晚会、学院双语演讲比赛等双语主持人,他同时也是校园广播英语新闻播报员。在校外,他做过外语导游,带团环游上海;做志愿者为联合国难民署、粮食署等机构寻找合适的供应商,为杭州G20峰会应急平台做电话口译。在这些活动中,王聪也将其视为对演讲的一次次历练,毕竟只有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能力才能得到最大的锻炼。


      他甚至还在做培训机构的雅思口语培训教师。“当然,在培训机构我不会主动说自己的学生身份,毕竟对那些比我年纪大学历高的学生们总觉得不太好意思吧!”王聪笑称。


      虽然今年的比赛仅仅取得了二等奖,但是在遗憾之余王聪享受着和全国最优秀的大学同学们的同场切磋,他说认识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也更加明确地以后要努力的方向。而大三,对于其他参赛选手来说还可以明年再战,而对于王聪来说,是他高职学生身份参赛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这将是他一个新的起点。


      王聪也在计划着自己的未来:明年上半会选择参加专升本考试,之后也会读研。“虽然两点之间的直线最短,但是我却在这条稍稍有些曲折的道路上看到了很多人看不到的风景,我想这也会成为我最宝贵的财富。”


第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