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方案
(草案)
2018年1月9日
目录
一.建设依据…………………………………………………………………………………………………………………2
二.指导思想…………………………………………………………………………………………………………………3
三.目标任务…………………………………………………………………………………………………………………3
四.体系建设…………………………………………………………………………………………………………………4
(一)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总体建设………………………………………………………………………………………4
(二)构建质量目标,形成目标链………………………………………………………………………………………4
(三)构建诊断标准,形成标准链………………………………………………………………………………………4
(四)制定实施计划,形成实施链………………………………………………………………………………………6
(五)完善保障措施…………………………………………………………………………………………………………6
五.工作保障…………………………………………………………………………………………………………………10
六.进程安排…………………………………………………………………………………………………………………11
一、建设依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要求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2. 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要求建立常态化职业院校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切实发挥学校教育质量保证的主体作用。教育部并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逐步在全国职业院校推进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全面开展诊断与改进工作已是势在必行,它既是国家社会对职业院校的外在要求,也是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3. 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强调,引导和帮助高职院校建立常态化内部质量保证体制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制度保证体系,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各个层面形成相对独立完整又相互关联支撑的保证机制,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成效,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强化质量意识,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形成特色质量文化,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完善治理结构,提高治理能力。
4. 我校自创建以来,在学科建设、管理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均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应看到,在自我诊断与有效改进方面,始终存在着较大差距。关键是尚未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机制,学校绩效考核始终侧重对各部门年度工作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成效的考核,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等层面的绩效考核关注度不够,尚未建立相对独立的质量目标、标准和考核指标体系,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是自我总结材料,没有实现源头采集、实时采集的常态数据为依据实施考核,没有发挥绩效考核在部门和教职工自主诊断、自我改进、螺旋提升等方面的导向作用。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基本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两个通知精神,落实《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健全民办学校治理结构,推动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发展,加强职业教育能力建设工程,实施教师教学实训能力提升计划,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促进学校教育国际化的系列要求。以学校办学方向为依据,以建立目标体系、完善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提高包括学生及学生家长和行业企业在内的社会各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满意度为目标,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坚持系统性、可控性、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构建信息化智能平台支撑,“机制”与“文化”双引擎,常态化可持续改进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提供保障。
三、目标任务
(一)诊改目标
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卓越绩效管理等理论,以考核性诊断为抓手,以标准与制度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校本数据信息化平台建设为支撑,围绕学校核心目标,将诊断改进与常规工作相结合,坚持共性标准与注重特色发展相结合,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治疗保证机制,通过持续规范的自我约束、自我评价、自我改进、自我发展,建立并运行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升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诊改任务
1.构建“五纵五横一平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全面梳理建校以来的质量控制与绩效考核工作的经验与问题,努力构建“五纵五横一平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五纵”,指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五个系统;“五横”,指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一平台”,指智能校园管理平台。以岗位说明书和部门工作清单为基点,打造目标链和标准链体系,形成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2.逐步建立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
将学校绩效考核工作与诊改工作相结合,以考核性自我诊断与改进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不断完善质量保证制度,逐步建立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并努力使之常态化。
3建设以校本数据分析为基础的信息化智能校园
加大对信息化智能校园建设与应用的探索,逐步实施“过程采集”和“实时采集”,确保数据及时、真实、准确,注重数据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实现与二级院系各类数据平台的数据共享和全方位比较,确保诊改工作的推进与数据的实时化同步,与学校的信息化同步。
4.努力建设具有高职和地域特色的现代质量文化
通过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和运行,强化全员质量意识,贯彻落实全面质量管理观,推进质量立校战略实施,不断丰富保障体系的内涵,探索并建设富有高职特色的现代质量文化,服务于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系统工程。
四、体系建设
(一)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总体设计
结合学院办学实际,在研讨论证基础上,计划建设“五纵五横一平台”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也即按照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等五个系统,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五个层面,以校园智能管理平台为依托,建设相对独立且完整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逐步形成“要素齐全,互通互联”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二)构建质量目标,形成目标链
本着学院“以人为本,质量立校,服务国家,回报社会”的办学理念,围绕把学校办成具有鲜明外国语特色、国内较高知名度的技术技能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外语能力+职业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建设目标,构建学校的质量保证目标。
1.根据学院“教育事业十三五(2016-2020)发展规划”,分解建设目标到具体部门。主要内容参考表1。
2.各院系部依据学院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及相关子规划的发展目标,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当年发展规划和各专业发展规划。
3.各职能处室依据学院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及相关子规划的发展目标,围绕保障和服务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全面发展等目标,通过调研管理服务对象的需要和诉求,制定本部门的工作目标和年度计划。
4.教职工依据学院和所在部门的发展目标,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明确个人发展目标,由所在部门进行分析和指导。
5.学生根据学院和所在专业的发展目标,根据个人实际制定个人学业发展规划,明确个人发展目标,由辅导员和专业教师进行分析和指导。
(三)构建诊断标准,形成标准链
基于学院要办“具有鲜明外国语特色、国内较高知名度的技术技能型高校”的办学定位,以培养学生的外语技能+职业技能+综合素养为核心目标,各部门根据学院在整体发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发展、国际交流、信息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确定具体目标,制定具体质量标准。
1.管理服务工作标准。此标准主要根据描述和规定各部门的岗位职责。
2.专业建设标准。专业建设标准由专业设置标准、专业条件标准、专业运行标准和人才培养规格标准组成。
内容 | 标准要素 |
专业设置标准 | 专业基本师资7人,专业设置市场调研、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建设五年规划、校企合作基地开发 |
专业条件标准 | 师资配备标准、专业带头人、专业建设经费管理、实训实习条件、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校企合作、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资源建设 |
专业运行标准 | 课堂教学规范、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毕业实习与毕业综合训练实施方案、考试管理办法、教学检查办法、学生成绩管理规范 |
专业规格标准 | 三年内招生情况、三年内就业情况、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创新创业管理办法、毕业生调查办法 |
3.课程建设标准。课程标准体系由课程开发标准、教学设计标准、教学运行标准、课程管理标准组成。
内容 | 标准要素 |
课程开发标准 | 课程体系顶层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标准制定、教材建设 |
教学设计标准 | 教学大纲编制、教学资源配置、教学模式改革、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 |
教学运行标准 | 授课计划制定、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规范、生评教指标、课程教学考核、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
课程管理标准 | …… |
4.师资队伍建设标准:由新教师标准、老教师标准、双师型教师比例标准、骨干教师标准、专业带头人标准、专家标准和保障标准组成。
内容 | 标准要素 |
新手教师标准 | 品行、年龄、学历、学位、专业、资格证书 |
老手教师标准 | 师德、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双师素质、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科研工作量 |
骨干教师标准 | 师德、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双师素质、教学质量、科研工作量、实践技能水平、社会服务能力、指导学生能力 |
专业带头人标准 | 师德、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科研水平、校企合作能力 |
专家标准 | 师德、教学能力、专业资质、业内认可度 |
保障标准 | 国内外培训、双师素质培养、职称评聘、生师比、学历结构、年龄结构 |
5.学生全面发展标准:思想政治素质标准、科学文化素质标准、身心健康素质标准、实践能力素质标准组成。
思想政治素质标准 | 思想水平、政治立场、道德品质、法制观念、集体观念、日常品行 |
科学文化素质标准 | 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专业素质、人文素养、拓展能力、诚信学习 |
身心健康素质标准 | 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健康情趣、人际关系、社会适应、健康人格 |
实践能力素质标准 | 创新能力、实操能力、组织能力、协作能力、言语表达、志愿服务 |
(四)制定实施计划,形成实施链
1.各部门根据学院当年工作要点和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建设任务制定本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
2.各专业根据专业建设标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各课程的负责人和教师要根据课程建设标准制定课程授课计划。
4.全体教师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及年度个人发展计划。
5.各院系根据学生全面发展标准,分专业、年级制定学生全面发展年度工作计划。
(五)完善保障措施
各部门要围绕学院整体发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和标准要求,重点从人力资源、财务支持、资源建设、安全保障、生活保障和文化保障等方面,明确各部门的工作着力点,系统建立科学有效的保障机制。保障机制如图1
图1 内部保障机制示意图
1.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保障机制
人事处牵头在充分调研教师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落实综合改革政策要求,深化人事管理、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优化学院内部治理结构,促进管理重心下移,实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均衡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教师选聘机制;建立学院培训和实践锻炼制度,为教师阶梯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建立规范务实的财务支持保障机制
财务处要充分调研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全面发展等层面的经费需求,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科学规范的预算机制和良性循环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实施经费投入绩效考评机制和风险防范财务预警机制,不断创新财务工作领导体制,提升管理专业化水平,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供财力支持,全面提升财务综合保障效能。
3.建立科学高效的资源建设保障机制
财务处、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处、招生就业处、继续教育学院、信息办(实训处)、图书馆、后保处等部门要紧密围绕学院发展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资源建设和配置的顶层设计及对资源利用的绩效管理。优化软、硬件资源配置,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和学生的学习条件,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为目标,聚焦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资源建设保障机制。
4.建立和谐稳定的安全保障机制
后保处牵头建立平安校园建设组织领导机构,健全完善安全工作制度、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机制、应急反应工作机制、安全预案防范机制、安全教育长效机制等管理制度,夯实安全基础,落实安全责任。多措并举,增强师生法制观念,打造校园安全文化,建立和谐稳定的安全保障机制。
5.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保障机制
后保处、工会、学院医务室等部门在做好师生日常生活保障的基础上,逐步升级生活保障设施设备,逐年提升校园的绿化水平,不断改善师生工作学习环境质量。加大对困难师生的帮扶救助力度,体现人文关怀,共享学院发展成果。构建完善的医疗质量安全保障体系,采取多元化健康教育形式,不断提高医疗保健质量和水平,为全体师生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保障。
6.建立富有高职和区域特色的文化保障机制
宣传统战部、办公室、工会、团委、人事处、信息办(实训处)、图书馆等部门,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大力营造以人为本、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等提供丰富的文化支撑和保障。相关职能部门结合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借助校内外媒体广泛动员,营造氛围,通过开展文化大讨论、建设文化载体等方式,不断丰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文化内涵。
7.建立数据平台形成管理、监控、预警功能,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建设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校园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校园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符合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需要的学生全面发展中心、专业发展中心(含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教师发展中心、学院质量管理平台。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需求,深入剖析需求内涵,确定表征管理对象的主要数据,分析数据来源、确定采集方式;明确管理目标和标准,设置科学合理的激励、预警机制,形成完整的数据结构和逻辑框架,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阶梯成长的在线跟踪。
实现过程监控,及时发布预警。逐步实现对学院质量标准、质量计划、实施成效等数据的分析报告以及教师发展、学生全面发展、资源建设、支持服务行为、学习即时评价、教学即时评价、定期评教评学评服务、绩效考核等信息的源头采集与实时采集功能,为学院、部门、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数据查询、数据统计、信息反馈,及时发布预警,督促管理服务对象采取切实措施,解决潜在问题,大数据分析结果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8.建立诊改机制,循环提升办学质量
根据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的要求,改进部门年度考核方案,建设学院质量管理平台,建立考核性诊改机制,加强质量控制,加大工作过程的考核,逐步实现以实时采集数据为依据,促进部门紧紧围绕质量开展内涵建设,提高支持服务质量,生成并运用生源质量报告、毕业生质量报告、毕业生跟踪报告等,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各部门要结合学院整体发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和标准,建立自我诊断和改进机制,每三年至少完成一次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情况及效果的自主诊改,并写入学校的年度质量报告。防微杜渐,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完善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防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不断改进工作质量和教学质量。相应诊改机制如图2、图3、图4、图5
图2 专业诊改机制示意图
图3 课程诊改机制示意图
图4 教师诊改机制示意图
五、工作保障
(一)组织领导
成立由学校校长和党委书记任双组长,分管教学院领导任副组长,各院系、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的“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机制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诊改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统筹安排部署、协调推进学校诊改工作;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负责诊改日常工作。院系设质量诊改小组,由院长系主任为组长,负责制定学院及专业 层面的质量保证政策,考核学院各部门工作的绩效和质量,审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标准、课程标准,保证专业建设的实施质量,撰写二级学院专业质量年度报告;专业(课程)质量保证小组——组长由专业(课程)负责人兼任, 负责专业、课程质量的自我诊改,编制专业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进行学生学业情况调查分析,保证课程实施质量,撰写专业(课程)质量分析报告等工作。组建“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诊改专委会)负责诊改工作的业务指导。
(二)纪律监督
1.坚持实事求是,确保诊改质量。开展学校诊改工作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长效机制。各院系和部门应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深入细致地开展自我诊断改进工作,积极配合诊改领导小组、诊改专委会的工作,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虚假和浮夸现象。
2.坚持信息公开,实施阳光诊改。建立诊改工作信息公告制度,在学校校园网诊改工作专栏中及时发布诊改相关政策文件、自主诊改和复核工作相关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六、进程安排
(一)前期准备阶段(2018 年 3月-7月)
1.组织召开全校诊改工作动员会,加强对诊改工作的学习和研究。
2.建立五(一)“组织领导”中提出各层次的组织架构与质量保证机构;
3.组织各院系、部门结合本部门实际,制定质量目标与标准。
4.从信息平台、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学生全面发展保证等方面出发制定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
(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阶段(2018.9-2019.7)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并不是另搞一套,就是我们日常的工作上的改进、提高、建设。为了达设定的目标与标准,在原有基础上建设五横(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纵(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一平台(智能校园管理平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证体系。
(三)自我诊断改进阶段(2019 年9 月-2020年 2 月)学院及各院系、部门根据内部质量系统运行情况,按5个诊断项目,15个诊断要素,37个诊断点进行诊断,找出工作中的不足与短板、特色与亮点后自行诊改,写出诊改自查分析报告;在认真分析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整改措施及实施时间、实施效果与发展过程。
(四)评估实施效果阶段(2020年 3 月-2020年 4 月)
1.完成学校诊改报告,申请上海市教委复核。准备复核汇报材料、诊改资料及专家来校安排等相关事宜;根据市教委工作规划提出来我校复核的时间,在专家组进校前 30 天将诊改自查报告等资料报市教委审核,并同时将诊改自查报告等资料在校园网公布。
2.专家来校复核后,按照专家组提出的意见,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安排全校进行整改。并将整改意见报市教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