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中国》第三讲:《语言: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伴侣》圆满结束

发布人:院办  发布时间:2017-10-23   浏览次数:119


1019日晚,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俄语系主任王保士教授在四号楼四楼报告厅为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与商学院大一新生讲授 “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程《开放中国》第三课:《语言: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伴侣》。思政教学部沈李主任、曹鑫海副主任、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主任冉蓉及俄语系老师到场聆听。讲座由思政教学部姚惠福副教授主持。

姚老师首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开放理念,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大背景下,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与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王保士教授首先以《新闻直播间》对两名十九大翻译员的一则采访导入,两位翻译员认为译好习总书记十九大报告的困难之处不在语言和文字,而是文化。王教授说,习总书记在报告中运用了大量的中国典故、故事与民俗语言,这对于翻译者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揭示了语言学习与文化认知唇齿相连的关系。随后,他运用大量语言谱系的图表为同学们阐释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尤其对古丝绸之路的语言文化作了深度分析。同时,通过大量图片展示了古丝绸之路的文化与贸易交流情况,启发同学们思考语言在互联互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之后,王教授从文化合作视角探讨一带一路对语言与文化建设的机制和措施,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们与沿线国家共建共享,打造了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平台,沿线国家孔子学院等的兴办都是语言与文化传播的有效机制。最后,王教授说,语言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古往今来民心相通的铺路石,文化相融的一路伴侣,友好往来的桥梁。希望全体同学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身体力行,学好、用好外语,传播好中国文化,为我们的祖国,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好伴侣,铺好路,奉献自己的才智和青春。

王教授运用大量的事例与故事带领全体同学重走丝绸之路,引经据典、生动详实的内容,娓娓道来、深入浅出的讲课风格为全场同学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课。来源|思政教学部撰稿|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