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中国》第四课:《“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不可同日而语》圆满结束

发布人:院办  发布时间:2017-11-10   浏览次数:343

119日下午,英语语言文化学院院长陆效用教授在四号楼四楼报告厅为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大一学生讲授 “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程《开放中国》第四课:《“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不可同日而语》。思政教学部主任沈李、副主任曹鑫海、图书馆馆长王松林、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陈诚、李爱群及部分教师到场聆听。讲座由思政教学部主任沈李主持。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有人将其同美国二战后推行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说它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但事实上,两者存在根本差别。陆效用教授运用自身专业知识,首先将“一带一路”倡议(Belt and Road Initiative)与“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的英文名称作比较,“一带一路”倡议不使用“strategy”而是翻译为“initiative”,原因在于后者强调的是“倡议”和“主动行为”,表明“一带一路”并非中国单边的外交策略,而是对沿线国家和国际社会共赢的提议和举措。其次,陆教授对“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的概况作了详细介绍,让同学们对两者诞生的起因与时代影响有了基本认识。之后,从时代背景、实施意图、参与国构成、具体内容、实施方式、覆盖范围和时间跨度六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虽然在二战结束后的特殊历史时期,“马歇尔计划”对稳定欧洲局势、恢复欧洲经济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其背后渗透的是美国的霸权图谋。而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彻底摒弃了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框框,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新潮流,其内涵、意义和规模远远超越了“马歇尔计划”。最后,陆教授通过对“‘一带一路’倡议与外语人才的培养”的梳理与现场同学进行交流,认为“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要求我们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领域全方位地与沿线国家开展深度互动,而在此互动中,跨文化交际外语人才不可或缺。勉励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胸怀国家,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贡献自己的力量。

沈李主任对陆教授扎实严谨而又不乏幽默的讲课风格给予高度赞扬,期望现场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学会理性分析问题,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中国的青年,用实际行动为新时代的中国助力。



来源|思政教学部    撰稿|冉蓉